陈招娣的生命最后半个月,一向坚强的她和女儿说:要不别治了

在那个春寒料峭的三月,北京的医院里,病房中的气氛格外沉重。曾经在排球场上披荆斩棘的陈招娣,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。她的脸色苍白,眼神却依旧坚定。几十年来,她经历过无数场激烈的比赛,带领中国女排斩获无数荣誉,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曾是她的代名词。然而,面对癌症的无情折磨,这位曾经无所畏惧的女排战士,竟然在女儿面前吐露出一句:“要不别治了吧……”

是什么让这位曾在赛场上屡战屡胜的英雄,面对病魔时选择了放弃?她的生命最后半个月里,究竟经历了什么?

初入国家队:艰苦的训练

1976年,陈招娣因其在排球场上的出色表现被国家队教练袁伟民看中,正式成为了国家女排的一员。刚加入国家队的她,很快就感受到了与省队训练截然不同的严格程度和高强度。

在一个夏日的傍晚,一场长达数小时的训练刚刚结束。队员们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水,一边准备离开球场。这时,袁伟民教练突然叫住了陈招娣,告诉她需要进行额外的加练。尽管已经筋疲力尽,陈招娣还是点了点头,准备面对接下来的挑战。

袁伟民特别强调,这次加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陈招娣的体能和救球技术,具体内容是连续接住15个球。完成接球后,她必须立刻冲刺到场地的另一侧,触摸那里的铁丝网,作为触及终点的标志。触网后,她需要立即做一个前滚翻的动作,模拟在比赛中急速救球的场景,然后迅速返回起点,准备下一轮的15个球。

陈招娣站在场地中央,调整了一下发带,准备开始。袁伟民教练站在场边,手里拿着排球,开始一球接一球地向她发球。开始的几个球,陈招娣接得干净利落,动作矫健。然而,随着次数增加,连续的奔跑、跳跃和翻滚让她的呼吸越来越急促,汗水浸透了她的运动服。

场边的队友们已经开始收拾装备,偶尔投来关切的眼神。球场上的灯光将陈招娣的身影拉得很长。每当她跑到场边,触摸铁丝网,再做出一个滚翻动作时,灯光和她的影子交错在一起,显得格外孤独和劳累。接完最后一个球后,陈招娣站在原地深深地喘了几口气,擦去额头和颈部的汗水。

首次国际赛事的挑战

经过两年在国家队的严格训练,陈招娣终于在1978年迎来了她的第一场国际比赛:第8届世界女排锦标赛。

比赛在苏联举行,对于许多队员来说,这是她们第一次远赴国外参加如此重要的赛事。整个队伍在出发前进行了最后的战术讨论和心理调整。抵达比赛地点后,队员们立即感受到了不同于国内的竞技氛围和观众热情。

在比赛期间,中国女排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强劲对手。每一场比赛都极具挑战性,尤其是面对东欧几支技术精湛的队伍。陈招娣作为新队员,在场上展示了她的快速反应和出色的接球技巧。虽然经验尚浅,但她在比赛中的表现足以证明她的训练成果和对比赛的适应能力。

在为期几周的比赛中,中国女排最终名列第六。这个成绩虽然未能进入前三名,但考虑到队伍整体的国际经验相对较少,第六的成绩已经显示出中国女排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潜力。比赛的每一场对抗都让队员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尤其是在对抗物理强度和技术水平更高的对手时,中国女排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斗志。

比赛结束后,国家队回到国内,教练组开始根据此次比赛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分析。此后,中国女排的训练更加系统和科学,队伍的战术配合和技术动作更趋成熟,成就了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锦赛的连续夺冠。

战场上的意外与坚持

1981年,陈招娣代表八一队参加了一场重要的比赛。这场比赛本来是队内日常比赛的一部分,队员们都十分投入,陈招娣也不例外。她在场上不断奔跑、跳跃,拼尽全力为队伍争取每一分。然而,在一次激烈的救球过程中,她不慎摔倒,左臂重重地撞在了地上。疼痛瞬间袭来,队友们立刻围了上来,场边的医护人员也迅速进场检查她的伤势。

经过简单的检查,医生初步判断她的左臂伤势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恢复,建议她暂时不要再上场比赛。尽管如此,陈招娣还是坚持完成了当天的比赛,但比赛结束后,她的左臂明显肿胀,疼痛感也逐渐加重。队医在简单处理后,建议她立即休养,以免伤势恶化。

然而,不久后的一场比赛中,八一队迎战强劲的对手——日本女排。作为队中的主力,陈招娣深知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。虽然左臂尚未完全康复,但她仍决定参赛,未告知教练和队医自己真实的伤情。

比赛当天,球场内的气氛异常紧张,观众的呐喊声此起彼伏。两队在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对抗,比分一直咬得很紧。陈招娣以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技术,在场上拼尽全力,几次关键时刻的救球赢得了场下观众的喝彩。然而,每次扣球和救球时,她都能感受到左臂传来的剧烈疼痛,但她始终没有表现出丝毫退缩。

在比赛的最后一局,双方比分再次拉近,比赛进入了白热化阶段。就在这时,陈招娣在一次高难度的救球中,左臂再次受到冲击,疼痛立刻蔓延开来。她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,但仍然咬牙坚持,迅速调整姿势,将球救回。尽管如此,她的动作明显变得缓慢,队友们也意识到她的情况不对劲,纷纷投来担忧的目光。

比赛结束后,八一队虽然赢得了比赛,但陈招娣的伤势却因此加重。赛后,教练和队医检查了她的左臂,发现伤情已经恶化,必须立刻停止一切训练和比赛进行治疗。医生的脸色显得非常严肃,告诉她如果再不休息,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。

从球员到教练的转变

陈招娣在退役后,并没有选择远离排球,而是继续投身于这项她奉献了大半生的事业中。她退役后,被任命为八一体工大队女排的副政委,继续为排球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作为副政委,陈招娣常常出现在训练场边,仔细观察每一位队员的表现。她会在训练结束后,耐心地与教练团队讨论球员们的进步和不足,并提出自己的建议。她凭借多年的比赛经验和对排球运动的深入理解,帮助球队制定更科学的训练计划,提高整体战术水平。在她的指导下,八一队的整体实力稳步提升,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。

1986年,陈招娣迎来了她职业生涯的又一个重要时刻——她被任命为中国青年女排的主教练。青年队的队员们大多经验不足,技术尚未成熟。

陈招娣接手青年队后,首先对队伍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评估。她和教练团队一起,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科学的训练计划,注重从基础技术到高级战术的全面培养。她非常重视体能训练,强调队员们的身体素质是她们在赛场上取得胜利的关键。

在她的带领下,青年队的队员们逐渐成长起来。其中,赖亚文和崔永梅等球员在陈招娣的指导下,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潜力。赖亚文在场上表现出的敏锐判断力和精准扣球,深得陈招娣的赞赏。而崔永梅则以她的稳健防守和快速反应成为了队伍的中坚力量。

在陈招娣的指导下,中国青年女排逐渐形成了一支技术全面、精神饱满的强队。她们在国内外的比赛中屡屡获胜,逐渐在国际排球界崭露头角。

生命的最后岁月

2006年,陈招娣迎来了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,被中央军委晋升为少将。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多年在排球事业中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的肯定,也让她成为了老女排中第一位将军。

在被晋升为少将后,陈招娣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。她继续在排球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。2008年,北京奥运会如期而至,作为一名资深的排球老将,她受邀参与了奥运会期间的排球比赛解说工作。对于她来说,这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,而是一种全新的挑战。

在解说比赛时,陈招娣凭借着多年的比赛经验和对排球的深刻理解,为观众们深入解析了比赛中的战术运用、球员表现以及场上的局势变化

然而,时间并没有给她更多的机会。2013年3月,陈招娣的健康状况突然急转直下。她被诊断出直肠癌,并且癌细胞已经扩散至肝脏。这一消息无疑给她和她的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。为了接受治疗,陈招娣住进了医院。在病床上,她经历了无数次的痛苦与煎熬。尽管她曾经在球场上无数次与对手搏斗,但这次她不得不面对一场更为艰难的战斗——与病魔的斗争。

在治疗期间,陈招娣常常因为病痛的折磨而痛苦不堪。她的女儿时常陪伴在她的身边,照顾她的饮食起居。有时,疼痛难忍的她甚至会对女儿说:“太疼了,不想治了。”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,是陈招娣多年来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无尽的痛苦。2013年4月1日,陈招娣最终未能战胜病魔,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,享年58岁。

参考资料:[1]韩江雪.陈招娣:体育界的第一位女将军[J].金秋,2013(24):18-20

By unknow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